〈記者陳世旺報導〉慈濟中區人醫會紀邦杰、張東祥、陳文德三位醫師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行醫施善,因緣際會譜出動人溫馨的生命故事,大愛電視台將於七月三十日起播出『慈悲的滋味』,細說悲天憫人,醫術醫德雙修的醫界人生,劇情感人,值得你我細細品味。
分別在台中市、烏日、苗栗的頭份開業的紀邦杰、陳文德、張東祥 醫師,他們視病如親的故事即將搬上電視螢光幕,為社會注入一股清流。
來自台灣中部的 紀邦杰 醫師、 張東祥 醫師、 陳文德醫師都是在醫療領域上各有成就,他們還有著共同的特點,除了工作之外,他們都是「慈濟中區人醫會」的成員,工作之餘前進偏遠的山區,或是社會上最乏人問津的區塊來服務。
紀邦杰醫師成長於行善積德之家,父母均有施米救貧的善行, 紀 醫師在這樣的環境下耳濡目染,有著一顆喜歡幫助貧病的心。國防醫學院畢業的他在台中梅亭街開設「紀外科」,還定期到仁愛之家服務孤苦無依的老人,喜歡幫老人家看病的他看待他們有如堂上父母,延續了紀家慈悲行善的家風。
紀醫師也發現老人家不捨花錢買水果吃,每回只要他出現在仁愛之家,會看見他抱著一大箱水果四處分送,久而久之老人們都依賴也掛念著他,看紀 醫師有如看待自己的孩子。
今年五十歲,曾是街友目前已重回家庭並進入社會工作的胡朋河,特別感謝紀邦杰等慈濟人醫會醫師,在他流落街頭二年的期間,不僅治癒他皮膚病的問題,也經常如家人般鼓勵他,讓他再站起來重返社會,並現身說法鼓勵其他街友。
張東祥 醫師畢業於中國醫藥學院,在中醫和西醫領域均各有專長,過去在臺北的醫院服務時,張東祥已經是位骨科名醫,個性有如行俠仗義的俠客。因都會區醫療資源相對豐富,讓他經常萌生下鄉服務的念頭,無奈總過不了母親這關。有一回他終於說服母親來到頭份地區服務,他為服務鄉親苦學客家話,漸漸地融入在地,也獲得民眾肯定。
後來一張轉診單的因緣讓他認識中區人醫會這樣的義診團體,在體制內看到不合理處一向喜歡砲轟的張東祥,來到這樣的服務團體也不改其性格,看見兩、三個醫護人員服務一位偏鄉病患,個性直率的他,批判太沒效率,還振筆擬寫「義診資源檢討改善」的企畫書,直到後來他才明白如此安排用意,現在工作之餘,全心投入南庄山區義診。
出身烏日佃農之家的 陳文德 醫師,儘管現實阻撓,經濟壓力使得他必須在家種田或是打零工養家,身為長子幫助父母撫養弟妹,但他還是不放棄讀書的機會。21歲已成家立業之後仍不放棄苦讀考上台中一中、台北醫學院,曾經在台北馬偕醫院擔任內科主治醫師,原本有機會高升卻放棄大好機會,回烏日開設『明道診所』服務自己的鄉親。
在烏日鄉親口中,即便是看診中有病患指定的自費藥,陳文德從不向病患另外收錢。遇到窮困病患的欠費,他會用鉛筆寫下欠費,病患一離開就將其擦掉,因為他認為醫治病患是他做為醫生的責任。今年七十多歲的他至今依舊為在地鄉親服務看診。
「慈濟中區人醫會」由台灣中部一群醫護人員和志工共同組成,定期、定點巡迴偏遠山區或者離島沒有醫師駐診的地方,為醫療資源不足地區,舉辦健檢、義診以及衛教,將病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撫慰病患的身心靈。
下圖:左起張東祥、陳文德、紀邦杰、三位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