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小朋友有眨眼睛!做鬼臉的怪表情、搖頭、抖動身體、出現怪聲音,家長和老師就要留意,是否小孩罹患妥瑞氏症。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心智科主治醫師王明鈺利用習慣行為反向訓練法配合藥物治療,證實可以改善病情。
曾到耶魯大學進修專攻妥瑞氏症一年多的王明鈺醫師表示,妥瑞症的全球發生率約是每兩百人就有一位,台灣的男女比例是九比一,合計台灣有高達十萬名的妥瑞氏症。
妥瑞氏症在5~6歲初發,10~12歲症狀呈現較為嚴重,往往會由眨眼睛,慢慢會出現其他臉部或身體的抽動,而動作抽動出現約兩年後再發展出聲音抽動。青春期後有約1/3的妥瑞兒抽動症狀會自然消失,另外1/3的人症狀會逐漸緩解,剩餘1/3的患者症狀會持續到成人。
妥瑞氏症學童被老師誤認調皮搗蛋
治療妥瑞氏症,過去是用藥物治療,來減少腦中多巴胺的作用,目前最新療法可搭配【行為反向訓練法】,臨床經驗確實有收到療效。小華是小學五年級的男生,在國小3-4年級時他開始出現眨眼、做鬼臉的怪表情,過了一年又變成會搖頭、抖動身體,接下來更出現了清喉嚨的重複聲音。這些狀況起起伏伏、變來變去。有時,在小華生活壓力大時症狀變得更明顯,讓他上課不能專心,也先後被不同的科任老師誤以為是故意搗蛋而被處罰。
圖說: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心智科主治醫師王明鈺接受媒體訪問談妥瑞氏症新療法【行為反向訓練法。
小華吃藥控制,但是怕吃藥,被轉介到兒童醫院心智科做行為治療。在經過八次的反向行為治療介入後,症狀大幅改善,耶魯抽動症狀嚴重程度量表的嚴重度原本從67分(超過50屬於重度)降到輕度(小於25分)12分,人變得有自信不再怕被人笑。
妥瑞氏症要抽動和聲音同時具備
王明鈺醫師表示,典型「妥瑞氏症」個案中,這些重複不自主的動作及聲音是醫學上所稱「抽動」。妥瑞氏症的診斷依據為1.多種動作型抽動及一種或一種以上的聲語型抽動,2.抽動症狀發生的頻率會起起伏伏,抽動會同時出現或在病程中不同的時段出現,但自症狀開始後需持續超過一年,3.十八歲以前要出現症狀,4.此症狀非因為物質的生理作用或其他身體病況而造成。
近年來有研究發現妥瑞症的病因可能和多巴胺受體的高反應性有關,一些神經影像學研究也指出,妥瑞症大腦中「皮質-紋狀體-視丘-皮質迴路」的動作和感覺部分出了問題,但目前尚未能明確解釋妥瑞症的致病機轉。
由於病因未明,症狀又怪,許多患者甚至被人誤解認為是中了邪或是遭到咒詛被歧視。一般而言,症狀如果干擾不嚴重,可以不用理會。但是許多患者因為不自主的動作引人側目,甚至被模仿、嘲笑、排斥或被誤解。頻繁的抽動也讓患者疲憊、不舒服甚至受傷或無法專注完成任務,這時就需要進行治療。
習慣反向訓練法療效度亞於藥物
兒童醫院去年便推動妥瑞氏症的行為治療,習慣反向訓練法,透過(1)認知訓練:先讓患者練習覺察到自己在抽動前的前兆(2)對抗反應訓練: 教導當「前兆性的衝動」出現時,要做出一個與抽動相反或較不會引起注意的動作,取代抽動產生,使身體得到相同的緩解感受。
在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會教導對抗反應的練習技巧,希望透過對抗反應行為使得抽動症狀逐漸消失,因此在治療室以外的時間,父母與老師提供的社會支持就很重要了。當個案開始抽動時,父母應該提醒他多做對抗反應練習,而不是說「別再動了」,而當孩子成功覺察並使用對抗反應取代抽動時,父母應給予鼓勵,增加他們的正向感受,提高孩子繼續練習的動機,這樣的治療成效並不亞於藥物治療,是病患的一項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