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天然漆結合天然素材,鴨蛋殼、台灣扁柏等樹葉、布、貝殼、礦物粉、金銀粉等生活化媒材,在漆藝大師王佩雯巧手畫作之下,展現出層次分明,色彩鮮艷的膠彩漆藝作品,今日起到7月15日在彰化市卦山路18號彰化生活美學館展出52幅典藏巨作,歡迎前往鑑賞。
翠雨山房潛心漆藝創作
鹿港媳婦王佩雯,隨任職於故宮的夫婿定居陽明山,潛心作畫。2014年成立「翠雨山房」專職漆藝創作,並接受各公私立博物館委託修復木質、漆器文物,這回以「漆色有無中」為題,在國立彰化美學館推出漆藝創作展,分別以「漆彩臺灣、翠雨閒情、花開偶寄和華想容」等四大系統主題。
貝殼築起鹿港龍山寺意象
鹿港意象,漆藝家王佩雯:「在鹿港看到的房子,利用日本貝類鑲嵌在木板上,再透過漆藝工法,表現出早期鹿港龍山寺的意象。利用蛋殼鑲嵌在作品,表現園藝青瓷花盆的古意盎然,呈現漆藝多元化的技法,展出作品大都是本土生活化題材,傳統加創新,值得一看。
圖說:鴨蛋殼略帶青色粘貼成花瓶類似古青瓷器紋路細膩、珍珠貝殼讓構圖亮麗
集漆藝、膠彩畫、古蹟修復大師功夫於一身
王佩雯出身於公教世家,從小喜歡塗塗貼貼,有繪畫創作天分,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古物維護研究所,1996年7月 參加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委託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承辦之『漆器藝人 陳火慶技藝傳習計畫』,學習傳統漆工打底工法及裝飾技法。傳習期間,還師承王清霜老師的日本蒔繪技法、施炯裕老師的漆線技術,及來自中國福建的吳川及鄭力為老師教導中國漆工技術。
2003年,隻身前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保存文化財保存雕刻研究室及東京博物館小西美術工藝社,實習漆器修復之學。2005年更融入研究所時期施鎮洋大師木雕智慧,承接林春美、威墨林、魏理等老師文物修護之薰陶素養,集大師技藝於一身,轉化內斂,膠彩畫和古物修復,美學創作功夫獨具一格。
圖說:漆藝家王佩雯姑姑【上圖】到展覽館觀賞小時候喜歡黏黏貼貼、舉止穩重的小女孩,長大以後創作出的傑作。
作品國史館典藏
慢工出細活,精雕細琢,是王佩雯修復古物的工作態度,二十多年來,王佩雯漆藝創作獲獎無數,作品典藏國史館,2013年榮獲大墩美展工藝類首獎,觀賞其作品,視覺饕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