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婦女懷胎傳宗接代是喜事,如果胎盤侵入子宮壁,將損傷周邊器官,會造成流產或是產中大量出血,危及母體和胎兒安全,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陳雅芳醫師呼籲,產檢時就要特別留意有無植入性胎盤現象,曾做過人工流產搔刮手術、前胎剖腹產、多胎次、子宮腺肌症、子宮肌瘤、接受過子宮肌瘤切除術等的孕婦,都是好發族群,更應該小心預防。
陳雅芳醫師【上圖】指出,一般的胎盤並不會侵入子宮壁內,會在胎兒出生後順利的被排出,但植入性胎盤會往子宮壁的深處入侵,像植物的根一樣深深的扎進去子宮肌肉層,甚至吃穿子宮壁,向膀胱或是向子宮旁的器官吃過去,因此,胎兒出生後胎盤無法被排出,仍然緊緊地附著在子宮壁,此時若是強行要將胎盤剝離的話,有可能會撕裂子宮壁甚至破損到胎盤侵入的周邊器官,如膀胱、直腸;若是不剝離胎盤,將其滯留在子宮內的話,則有可能在胎盤壞死過程中再次大量出血或是嚴重感染,不得不慎。
前胎剖腹產、前置胎盤最易發生植入性胎盤
陳雅芳醫師表示,子宮內膜曾經損傷過,而胚胎剛好著床在損傷的地方時,胎盤就可能從子宮的疤痕處侵入子宮壁;或是子宮的血液極度循環不佳時,胎盤為了幫助胎兒獲得更佳的血液循環而向外並向子宮壁深處生長,所以做過人工流產搔刮手術、前胎剖腹產、多胎次、子宮腺肌症、子宮肌瘤、接受過子宮肌瘤切除術等的孕婦,便是好發族群,但是也曾經有過沒有以上任何危險因子卻發生了植入性胎盤的案例。
前胎剖腹生產和前置胎盤是植入性胎盤最常見的危險因子。接受過一次剖復生的孕婦,下一胎植入性胎盤的機率約為0.3%,接受過五次以上剖婦產的孕婦,下一胎植入性胎盤的機率約為6.7%;而前置胎盤的孕婦,第一次懷孕就植入性胎盤的機率為3%,且依之前接受過剖腹產的次數,植入性胎盤的機率會大大攀升至11%(第二次剖腹產), 40%(第三次), 61%(第四次), 和67%(第五次以上)。
剖腹手術治療植入性胎盤
因剝離植入性胎盤時會在剝離處大量出血,所以對於沒有生育需求的婦女,通常會建議在生產時同時做子宮切除手術,但對於有生育需求的婦女,能否保留子宮則依據胎盤植入的深度和範圍來決定。通常胎盤植入的深度和範圍會隨著周數越大越嚴重,所以有時候為了同時保全胎兒和母體,會提早在胎兒成熟前就安排剖腹產,但有時在懷孕第一孕期就出現了嚴重的植入性胎盤,這時候就不得不放棄這次懷孕,以保全母體性命。
為了預先了解手術的風險度,會在手術前安排多次超音波或是核磁共振檢查來了解胎盤侵入的狀況。為了減少手術中的出血量,可以在手術前預先置入雙側內股動脈止血水球,在手術中將水球膨脹便可以暫時減少出血量;也可以在手術中暫時性的夾住供應下肢的主動脈,以利手術順利進行;也有各種止血的敷料或藥物可以幫助止血。另外,術前可以置入兩側輸尿管內管以保護輸尿管。手術後若仍是血流不止,除了輸血和止血藥以外,可以嘗試將兩側供應骨盆腔的主要血管做栓塞治療。
但有時手段用盡,仍然無法完全避免母體死亡的風險。目前沒有預防植入性胎盤的方法,事先診斷和術前評估才能減少產中大出血和其他器官損傷的風險。希望藉由分享以上案例讓大家了解植入性胎盤,對於有植入性胎盤風險因子的孕婦,在產檢時多一分注意是否有可能植入性胎盤,以求適當轉診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