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彰化縣定古蹟【六品安人李肅惠牌坊古墓】,造葬於清朝乾隆己卯歲(1759年)瓜月,迄今已有263年歷史,為乾隆時期罕見古墓,具有時代性文化考證特色。民國97年(2008年)登記為彰化縣定古蹟,並由「楊志申祭祀公業」管理。 2018年4月縣府正式登錄為縣定古蹟,百年古墓任憑風吹雨淋,疏於管理,蔓草叢生,濁氣撲鼻,縣府宜協助修復成為社區營造的重要文化資產。
圖說:座落在彰化縣和美鎮面前里的263年古墓是縣定古蹟卻疏於管理亟待修復
和美李安人墓的墓主為清代康熙皇帝內閣大學士李安地之女李肅惠。父親李安地是理學名師,協助平定三番,收歸台灣有功,備受康熙寵信,後因朝廷內鬥,被派往台灣。李肅惠與隨台的楊國暢結婚,定居台南,次子楊志申是前清時期開墾彰化平原先驅,李安人之孫楊振文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乾隆皇帝追誥六品安人,表彰懿德,墓碑刻鏤【銀同-誥贈六品安人肅惠李安人塋】,證實為乾隆時期少見古墓,彌足珍貴。
子孫開墾彰化地區貢獻良多
清康熙57年(1718年)至雍正元年(1723年),李安人之子楊志申陸續開鑿二八圳、快官圳、福馬圳,乾隆年間又陸續完成東西二三圳、深圳,在雍正、乾隆年間,八卦台地東西兩側,西至半線堡,東至水沙連堡、貓羅堡,北至貓霧拺東堡,皆為楊志申家族的農務區域,富賈一方。在日治時期楊志申後代楊吉臣也任彰化街長【現今市長】,楊氏家族在彰化開墾發展頗有貢獻,彰化八卦山脈的銀行山祭祀楊志申的福德廟,和美李安人古墓編定為縣級古蹟,史蹟昭然,墓主與彰化歷史淵源頗深,頗具歷史文化意義。
石材刻鏤字跡物形、石筆等風蝕斑剝
古墓採傳統閩南墓葬形式,墓方位座西朝東,以墓碑為中心,中央主碑,左右肩石夾之,墓碑兩側為紅磚砌,碑前為石墓桌,刻有「福祿壽」三字,墓内有左、右一對唐山石雕刻的石獅,日曬風蝕,字跡和獅型斑剝模糊。
圖說:李安人古墓 墳墓前埕有一對唐山石石筆矗立象徵後代子孫允文允武光明富貴
李安人墳墓北側為一牧場,東北側為牧場堆肥場,牛畜排泄物濁黃汙臭,迤邐而過墳埕,再流入農用溝渠。距離墓碑五十公尺處,豎立一對象徵光明的石燭【石筆】,石材為唐山石,高約10公尺,顯示富貴格局。
古墓位於和美鎮面前社區,地方耆宿耄耋轉述,清末民初在清明時節總會看到楊家人騎馬,家丁挑紅龜粿、炮燭等祭祀用品,浩浩蕩蕩來祭祖。如今,依稀落寞,今非昔比。
近年,有後代子孫倡議修墳,經管的彰化縣政府文化局文資科也發函管理人【楊志申祭祀公業管理人】,共商修復再利用計畫。
修墳成為社區營造文化指標
資深民俗風水專家蔡滕老師,丈量查對墓園坐壬山丙向,癸亥分金,為平洋龍絕佳之格局。墓園前埕遠方田園開闊,墓前有一對石筆(石燭)指劃出前墓埕的範圍,內埕寬廣,度大能容,可見是當時的富貴人家,方有之格局規劃。
歷經260餘年的歲月洗禮,前墓埕,被劃開了一條污水溝流過墓前,此乃墓園大忌諱,「風水」講求清水為上,濁水次之,臭水則避之,門口即「氣口」,代表嘴巴,不可汙穢臭氣在前。
農地重劃,格局內左龍方水溝流經右虎方,往右前流出為破水局,為不聚氣之局。
蔡滕老師建議: 「風水」講求龍忌臭、虎怕鬧,龍邊方的臭水應移除,由他方排出,龍方與墓埕前方髒臭之土挖除,應以乾淨新土回填,墓園前埕可順勢整平,恢復有格局的原樣貌,成為社區營造的在地文化 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