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臺中榮總神經內科黃金安主任、陳柏霖主任及章國政醫師與醫學研究部林敬恒博士,利用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的大數據,進行了一項涵蓋16年數據的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罹患紅斑性狼瘡患者一旦嚴重發作,中風風險比沒有紅斑性狼瘡提高8倍,其中缺血性中風的風險提高為7倍,出血性中風的風險更是提高22倍。
圖說:陳柏霖主任進行簡報
臺中榮總研究團隊利用台灣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進行了回顧性研究。檢視了2000至2008年之間共8310位新診斷的紅斑性狼瘡患者,持續追蹤長達十年以上,發現相較於未罹患紅斑性狼瘡的病人,紅斑性狼瘡患者罹患缺血性和出血性腦中風的比例都明顯較高,10年追蹤期間的發生率分別為5.4%和1.5%;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比對照組上升1.73倍,而出血性腦中風則上升2.24倍。研究結果說明,研究結果顯示,紅斑性狼瘡患者的腦中風風險極高,且風險逐年持續上升,甚至在疾病診斷10後年,仍然持高不墜。
台中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 黃金安醫師表示,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也就是說身體的免疫系統會錯誤地攻擊自我身體的健康組織,由於紅斑性狼瘡是全身性的疾病,可以影響許多器官,包括皮膚、肌肉、關節和甚至是內臟。過去研究發現,紅斑性狼瘡患者在腦中風方面會面臨更高的風險,但這些研究只是短期研究,沒有分析患者的長期風險。
臺中榮總神經內科黃金安主任和侯宗緯醫師、免疫風濕科陳怡行主任與醫學研究部林敬恒博士共同參與的一項研究發現,紅斑性狼瘡患者不僅面臨更高的腦中風風險,且該風險會在診斷後持續上升,上升趨勢甚至超過10年以上。該研究結果由黃金安主任發表在去年10月底在新加坡舉辦的第14屆世界腦中風大會,並在今年5月刊登在國際腦中風知名期刊「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該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為9.893分。
紅斑性狼瘡患者會經歷疾病病情較嚴重的「發作」,這是指一個或多個器官發生明顯惡化的情況,將會導致臨床症狀惡化或是器官受損。嚴重的「發作」會增加住院、永久性器官損傷和死亡的風險。
圖說: 臺中榮總醫療團隊與病人合影
臺中榮總研究團隊和過去的研究已發現,相較於未罹患紅斑性狼瘡的病人,紅斑性狼瘡患者會面臨較高腦中風的風險,但對於曾經經歷嚴重發作的紅斑性狼瘡患者的中風風險,迄今仍沒有相關研究。
治療紅斑性狼瘡無論早期或是晚期都是預防腦中風關鍵
臺中榮總團隊的研究結果將由黃金安主任發表在今年5月底在德國慕尼黑舉辦的第9屆歐洲腦中風年會,並在今年5月已獲世界腦中風組織官方期刊「接受刊登,該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為6.948分。
由於臺中榮總團隊的研究是全球首個針對此議題的大數據研究,紅斑性狼瘡患者的嚴重「發作」將會大幅增加中風風險,因此,研究結果已被國際紅斑性瘡研究社群平台引用說明,不僅「紅斑性狼瘡嚴重發作與中風風險高度關聯」,而且「追蹤16年的數據顯示會增加年輕紅斑性狼瘡患者的中風風險」。臺中榮總團隊的研究發現,曾經歷嚴重發作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平均年齡僅32歲,也較少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等三高疾病,但整體中風風險仍然比未罹患紅斑性狼瘡的病人高。紅斑性狼瘡和急性腦中風都屬於衛福部認定的重大傷病,特別是紅斑性狼瘡患者,發病年齡多半是在青壯年時期,一旦罹患腦中風,往往會對患者個人甚至是家庭造成衝擊與負擔。透過臺中榮總神經內科、免疫風濕科與醫學研究部的共同努力,期望最新的研究結果能為醫生和病人提供重要的治療方向。
個案分享
以35歲的王小姐為例,病患於就讀大學因多發性關節腫痛及腎炎確診紅斑性狼瘡,雖懷孕生產後蛋白尿加重而增加高血壓及高血脂問題但病情仍然受控。但在110年年底陸續因須注射新冠疫苗及110年12月底的帶狀庖疹與神經痛不得不中斷及減少用藥,因而疾病活動性增加。110年2月28日與家人出遊時,突然無法叫出朋友及自己小孩名字、也聽不懂別人說話。先於南部某醫院急診就診、電腦斷層卻無特別發現,轉至臺中榮總經急診部、免疫風濕科及神經內科團隊診療,以磁振攝影確診左側中大腦動脈分枝缺血性腦中風,收治神經內科病房。醫師除了開立抗血栓藥物、控制血壓血脂、來降低中風復發風險,也與免疫風濕科調整免疫調節藥物控制紅斑活動性。一週的住院後王小姐的神經學症狀幾乎完全恢復,並且於出院後由神經內科與免疫風濕科的共同照護之下,紅斑性狼瘡疾病活動度也進入低活動度,迄今已持續追蹤治療一年,病情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