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69 topbanner

置放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讓關節活動自如

【記者陳世旺報導】台灣平均每年約有15千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年齡分布在6070歲。人工膝關節置換是老年人普遍且成熟的手術,成功率極高,但偶爾還是會有術後感染的可能性,發生率約1%;中國附醫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林宗立醫師呼籲,術後膝關節周邊疼痛、傷口紅腫、竇道化膿、及蜂窩性組織炎久病不癒等,就必須注意是否人工關節感染,若延遲正確治療,將造成反覆手術與拔除人工關節,嚴重者導致關節功能永久喪失。

LINE ALBUM 2023.10.25蜂窩性組織炎總治不好 感染源竟然是人工關節 231025 1

圖說:81歲患者置放3D列印活動型股水泥讓人工膝關節活動自如

人工關節科林宗立醫師指出,慢性人工膝關節感染的標準治療為兩階段手術:第一階段手術為移除人工關節、並置入含抗生素的活動型骨水泥,文獻顯示,感染治療成功率因此高達 92%-95%,待感染控制後,再進行第二階段手術移除骨水泥及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可大幅降低感染復發。

活動角度大可減少關節攣縮及肌肉萎縮

宗立醫師說,置入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的膝關節活動角度大,可減少關節攣縮及肌肉萎縮,利於第二階段重建手術。過去靜態型骨水泥相較(膝關節需打直無法活動且需打石膏固定)優勢多,

林宗立醫師說明,近年來傳統手作、翻模或市售活動型骨水泥因設計上較粗糙或力學不穩定,產生不少骨水泥相關的機械性併發症,如骨水泥破裂鬆脫或關節脫臼,導致膝關節功能反而變差、療程延長、需再接受手術並增加重建手術的困難度。

LINE ALBUM 2023.10.25蜂窩性組織炎總治不好 感染源竟然是人工關節 231025 3

林宗立醫師團隊研發的「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能顯著控制感染,改善關節功能,增加活動角度,並減少併發症。

「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已獲得多項專利認證、技術移轉、及多篇國際期刊發表,林宗立醫師表示,若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傷口周邊有疼痛紅腫化膿,經治療後沒有改善,就有可能是人工關節感染,需盡速就醫治療。

LINE ALBUM 2023.10.25蜂窩性組織炎總治不好 感染源竟然是人工關節 231025 5

圖說:81歲患者術後第二天就可用輔助器走路

個案分享:人工關節感染被誤診蜂窩性組織炎

81歲的江伯伯,一年前在外院接受右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三個月前,江伯伯右膝關節腫痛,被外院診斷罹患膝蓋蜂窩性組織炎,吃了三個月的抗生素,右膝蓋關節仍紅腫甚至越來越痛,坐立難安,甚至走路劇痛如同刀割。於是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林宗立醫師門診,經診斷是人工膝關節受到細菌感染,

建議接受兩階段手術。江伯伯10月剛接受完第一階段手術,移除人工關節並先置入醫院自行開發的「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術後第二天江伯伯即可使用輔助器下床行走,膝關節活動度如正常人良好,傷口紅腫也消退。江伯伯直呼: 「原來感染的源頭是人工關節,怪不得蜂窩性組織炎一直吃抗生素治療都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