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游先生從事野生動物保育工作,有一天,將業者捕捉到並移交的眼鏡蛇置放到蛇籠時,不慎被約80公分的成蛇咬傷右手食指,立即發生傷口劇痛,在咬傷後1個小時抵達台中榮總。蛇傷治療團隊施以血清治療,並以電腦輔助評分系統預測病情,精準給於手術,挽回一命。
圖說:中榮蛇傷團隊透過創新預測系統,成功救治動保員遭眼鏡蛇咬的右手。從左至右::整形外科醫師賴志昇、動保員游先生、急診部主任林子傑、臨床毒物科主任毛彥喬、國衛院感染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許素菁)
榮總蛇傷治療團隊指出,臺灣氣候溫暖多溼,根據統計至少有50種陸棲蛇類,其中毒蛇至少有13種,而6種比較有可能造成人類的嚴重咬傷,即所謂的6大毒蛇赤尾青竹絲、龜殼花、百步蛇、鎖鏈蛇、眼鏡蛇、及雨傘節。在夏季,民眾到深山或野外應防毒蛇咬傷,若不慎被咬傷,一定要儘速就醫,否則命就不保。
臺中榮總蛇傷團隊檢視病患傷口呈紅腫至手背部位,疼痛指數6分(滿分是10分),病患合併噁心嘔吐等併發症,所以立即給予5瓶專一的抗蛇毒血清靜脈注射;然而6小時後,紅腫仍然持續擴散至他的前臂,且疼痛指數惡化達到8分;這時,團隊以超音波評估發現病患的傷口附近皮膚血液灌流已下降,醫師一致認為他的狀況不宜再等候、需立即動刀清創以挽救手指,避免蛇毒持續破壞組織造成手指壞死。
因此,病患在被咬傷後9小時,即接受了局部的清創手術;術中發現雖然皮膚外觀仍未死亡,但皮下組織已有壞死、發黑,這些變化預告再不處理,他的手指將會發生嚴重的併發症。在過去,對於眼鏡蛇咬傷的處理,依據國際診治指引,等到皮膚大面積壞死後才進行清創,但這種處置方式,幾乎無可避免的需要截除手指或腳趾,才能控制壞死或感染的蔓延,除了住院天數延長至1個月、恢復期增加至1百天、病患的經濟負擔較高,更重要的是截除手指或腳趾後,影響病患的重要運動功能而影響工作。
圖說:動保員左展示他已復原的右手。右是為動保員執行清創手術的整形外科醫師賴志昇
電腦輔助評分系統可預測標準血清治療或手術免於截肢
臨床毒物科毛彥喬主任指出,近年來臺中榮總資訊系統蓬勃進展,團隊首創以電腦輔助評分系統來評估蛇傷患者,評分內容包括咬傷的部位、腫脹的程度、局部損傷的程度、系統性症狀的程度,根據這些評分,可以預測哪些病患除了接受標準血清的治療外,也需要早期手術介入治療,預測的準確率超過八成。
臺中榮總這項診治策略有效的減少蛇傷後需要截除肢體的機會、降低手術的次數、減少住院天數、加速病患復原,具體成果也刊登在「PLOS被忽略的熱帶疾病」、「臨床毒物學」、「歐洲醫學研究」等多項重要的國際期刊上。病患游先生也順利在咬傷後10天出院療養,1個月後完全復原,可以再度執行野生動物救傷與保育。
揚善採訪專線0926-08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