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69 topbanner

攝護腺肥大採微創拉開術不流血不傷組織排尿順暢

 【記者陳世旺報導】攝護腺肥大是40歲以上男性常見的症狀,隨著年齡增長,攝護腺組織逐漸增生壓迫尿道,導致排尿困難、尿流減弱、新型攝護腺拉開手術,幫患者解除尿道阻塞問題。手術時間僅需15至20分鐘,局部麻醉下進行拉開術,不流血,保留攝護腺組織,術後可當日出院或留院觀察一晚,排尿改善立即有感。

臺33中榮總針對不同病患經檢查評估病況以最新攝護腺拉開微創手術治療攝護腺肥大左

圖說:臺中榮總針對不同病患病況經檢查評估後,以最新攝護腺拉開微創手術治療攝護腺肥大。(左至右:泌尿醫學部主任李建儀、副院長李政鴻、泌尿醫學部醫師胡如娟)

術後6成患者可遠離藥物

臺中榮總泌尿醫學部自2024年起,已為近40位攝護腺肥大患者成功施行攝護腺拉開微創手術,患者平均年齡為64歲。手術過程幾乎不流血,也不影響術後勃起及射精功能。術後平均尿流速顯著提升4.5毫升/秒,超過6成患者從原本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進步到可完全停用藥物,排尿症狀及生活品質均大幅改善。

攝護腺拉開微創手術不影響術後勃起及射精功能

臺中榮總泌尿醫學部胡如娟醫師指出,過去攝護腺肥大治療多以傳統電燒刮除或雷射手術為主,因手術風險高、術後須放置尿管且恢復期長,常讓患者畏懼手術。兩位患者在接受新型攝護腺拉開微創手術後,排尿症狀明顯改善,已無需依賴藥物,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1臺中榮總泌尿醫學部主任李建儀左醫師胡如娟右指出攝護腺肥大是國內40歲以上男

圖說:臺中榮總泌尿醫學部主任李建儀(左)、醫師胡如娟(右)指出,國內70歲以上男性,平均每10人就有7-8人罹患攝護腺肥大

目前第一線標準治療以口服藥物為主,但副作用包括逆行性射精和勃起功能障礙,傳統攝護腺刮除手術則出血多、恢復期長,術後需長時間留置尿管;雷射手術雖可降低出血量及縮短尿管放置時間,但需半身或全身麻醉,且兩者術後出現逆行性射精的風險高達7成以上,種種限制,讓不少患者對手術望而卻步。

攝護腺肥大患者應和醫師討論治療方式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攝護腺肥大治療已邁入微創手術的新時代,關鍵在於為患者量身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攝護腺拉開手術便是其中之一,透過特製的鎳鈦合金束帶,在內視鏡輔助下,將肥大的攝護腺組織如窗簾般向外拉開,有效解除尿道阻塞。手術時間僅需15至20分鐘,且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對麻醉風險較高的患者更為友善,術後可當日出院或留院觀察一晚,排尿改善立即有感。

2中榮總泌尿醫學部醫師胡如娟說明攝護腺拉開術沒有破壞攝護腺組織屬物理方式治

圖說:臺中榮總泌尿醫學部醫師胡如娟說明,攝護腺拉開微創手術沒有破壞攝護腺組織,屬物理治療方式,對於高齡、麻醉風險高的患者更為友善。

由於微創手術保留攝護腺組織,未來仍可能視排尿障礙程度再次手術,因此臺中榮總會為患者安排完整評估,包括3D攝護腺超音波、尿流速測試、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檢驗,必要時進行錄影尿動力學及膀胱鏡檢查,以確認攝護腺肥大的立體結構與膀胱功能,再與患者共同討論,量身訂製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攝護腺肥大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膀胱纖維化、結石、血尿、泌尿道感染、腎功能惡化

胡如娟醫師提醒,若攝護腺肥大未及時妥善治療,可能導致膀胱纖維化、血尿、泌尿道感染、膀胱結石,甚至腎功能惡化,如有排尿困擾,應及早就醫評估。同時也建議在考慮各項微創手術前,務必接受完整泌尿系統檢查,找出病灶,因每人病況不同,唯有與醫師充分溝通,才能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重拾自在排尿、無後顧之憂的生活品質。

個案分享:術後排尿順暢不需服用藥物控制

60歲的冉先生有排尿困難,經臺中榮總檢查確認是攝護腺肥大,經藥物治療3年,症狀未能有效改善,加上有糖尿病須吃藥控制,不願再增加藥量,盼有其他治療方式,接受攝護腺肥大免煩惱 微創拉開術。

52歲范先生有家族病史,祖父與父親都罹患攝護腺肥大,他自中壯年就特別注意排尿狀況。10多年前發覺尿速變慢即就醫服藥控制,但症狀隨年齡加重,還合併慢性發炎。從事工程搶修工作的他,工作中不敢喝太多水,到工地第一件事就是找廁所,排尿困擾造成生活不便。

揚善採訪專線0926-08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