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69 topbanner

中醫大附醫「腸道超音波」免清腸 非侵入性、安全精準

【記者陳世旺報導】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等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大部分都依靠侵入性的大腸鏡追蹤,繁瑣的清腸過程與檢查不適,常讓患者卻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蔡宗佑醫師運用新型腸道超音波追蹤。非侵入性、無輻射、檢查僅需20–30分鐘,無痛、免清腸,免禁食過程輕鬆舒適。孕婦、小孩都可做檢查,結果精準快速,即時影像可供醫師調整藥物,使症狀控制比以往更理想。

DSC08821 0 0

圖說、蔡宗佑醫師指出,現代人精緻飲食、高油脂、高糖分飲食(如炸雞、漢堡、加工食品與含糖飲料),以及病原菌感染(如新冠病毒)都可能增加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

腹痛、血便、慢性腹瀉或體重下降檢查腸道新利器

蔡宗佑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好發於年輕族群,尤其是20至40歲之間。除了與免疫反應相關,現代人精緻飲食、高油脂、高糖分飲食(如炸雞、漢堡、加工食品與含糖飲料),以及病原菌感染(如新冠病毒)都可能增加發生率。蔡宗佑醫師提醒,若出現腹痛、血便、慢性腹瀉或體重下降等症狀,尤其是有家族病史者,應及早就醫。透過「腸道超音波、大腸鏡與影像學檢查」整合,能夠早期發現疾病並即時調整治療,以提供病人更完善之醫療照護。

 DSC08870 0

圖說、蔡宗佑醫師說明,使用高頻探頭的腸道超音波相較於傳統大腸鏡僅能觀察腸道黏膜層的改變,具有即時、安全、非侵入的優勢,判斷腸道壁厚度與黏膜異常,快速評估急性發炎狀況。

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採用大腸鏡追蹤每年需做1到2次,改用腸道超音波追中,可從3到5年一次,減少患者不適,也降低社會醫療成本。蔡宗佑醫師認為腸道益生菌可維繫腸道健康,他建議民眾若有使用益生菌,最好同一菌種不要服用超過一個月。建議更換不同品牌,腸道壞菌多通常是放屁次數多,腸道太多好菌也不行,也有引發肝膿瘍的病例,好菌壞菌要平衡,民眾也可到醫院做菌種分析。

腸道超音波:即時、安全、非侵入性。

腸道超音波的高頻探頭有別於腸胃科醫師操作的腹部超音波,目前只有台大醫院和中國附醫擁有。全台目前只有二位醫師到國外接受完整受訓並取得國際認證,台大已經申請通過成立訓練中心,中國附醫也正在提出申請訓練中心。此技術2011年在國外引用,中國附醫2023年正式啟用,目前檢查已經突破300例,今年台中市衛生局核定可酌收自費檢查暨診斷費用。

DSC08791 拷 0

圖說、紅圈處顯示腸壁血流豐富,代表「充血」及發炎;同時腸壁有些微增厚,兩者合併判斷為輕度發炎。蔡醫師提醒,腸道超音波評估不能僅依單一指標,而需綜合多種參數,才能正確判斷發炎程度。

腸道超音波評估整層腸壁結構比大腸鏡僅能觀察腸道黏膜層更精準

蔡宗佑醫師表示腸道超音波具有即時、安全、非侵入的優勢,相較於傳統大腸鏡僅能觀察腸道黏膜層的改變,腸道超音波可評估整層腸壁結構(包含黏膜、黏膜下層與肌肉層),能協助判斷腸道壁厚度與黏膜異常,並檢測是否存在併發症如腸皮瘻管、局部膿瘍與腸狹窄,同時快速評估急性發炎狀況。對年輕克隆氏症患者而言,腸道超音波有助於早期偵測復發;此外,也能應用於小腸克隆氏症及腸阻塞的評估。不僅適用於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的病情追蹤,亦可運用於癌症免疫治療相關結腸炎的監測,協助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更安全、更精準地調整方案。

成功個案

32 歲的范先生回憶,年輕時因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又常以精緻飲食來舒壓,結果某次腳部突然出現嚴重「疔瘡」,甚至引發高燒住院。當時也伴隨腹脹、黏液便與血便等腸道症狀,但他以為只是免疫力下降感染所致,沒有特別重視。隨著疔瘡治療完成、全身發炎獲得控制,腸道症狀也暫時緩解,因此未進一步檢查或追蹤。

直到某次突發腹痛、反胃與嚴重嘔吐,范先生緊急送醫,經腸鏡檢查後才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由於此疾病屬於終身性疾病,傳統上建議每年接受大腸鏡檢查監測,然而,反覆清腸與檢查不適讓他難以承受,曾一度減少回診頻率,導致病情控制不佳。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蔡宗佑醫師團隊建議下,范先生改採「腸道超音波」追蹤。此檢查僅需20–30分鐘即可完成,無痛、免清腸,過程輕鬆舒適。改變後,他反而願意每月規律回診檢查,醫師也能依即時影像調整藥物,使症狀控制比以往更理想,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揚善採訪專線0926-08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