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福興鄉粘氏宗祠是元朝女真人在台後裔祭祖的柌堂〈記者粘超程攝〉
〈中台灣報導記者粘超程〉此次參訪團對兩岸問題研究,最直接的交流探討,應該算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位於北京中關村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於1984年9月正式成立的一個全面研究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以及兩岸問題的綜合性學術機構。 台灣研究所是為國家級對台學術研究機構,密切追蹤和分析台灣局勢及兩岸關係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進行理論性、綜合性、基礎性研究,有了豐碩的成果。
在餐敘之間,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對外關係研究室修春萍主任對粘姓深感興趣,於是對修主任做一番說明,粘氏家族來台已200多年,全台粘氏族人約有12000多人,在福興鄉定居的就有8000多人。宗親自從2000年起,便曾多次到哈爾濱尋根,粘姓一世祖完顏宗瀚,又名完顏粘罕,助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大敗遼軍。
女真族從勤奮、堅真的塞外民族,到現在是純樸、草根性極強的特色。在大陸漢化後再遷移到台灣,遷往台灣者,是自完顏宗翰為第一代往後數第二十二代,來台開基祖粘尚、粘粵、粘恩三兄弟。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福建省晉江縣衙口村粘厝坡出發登船東渡,到台灣彰化鹿港港口登陸,在相鄰的福興鄉,建立粘厝莊分頂粘村及廈粘村兩個村,是為台灣粘氏開基三祖。
今年台灣燈會期間,遼寧省的學者來台參訪,出團前既告知主辦單位,一定要參觀女真族完顏的後代,因為遼寧省電視曾報導金人後裔在台發展情形,於2月11日早上直達粘厝庄粘氏宗祠,由於這份淵源,相對增加彼此的觀光發展,加強帶動兩岸文化交流。
另外參訪新華社,是國家級通訊社,以港澳同胞、台灣民眾、海外華人和與之有聯繫的外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國際性通訊社。1988年,新華社被改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總社設在北京。編輯部門設有國內新聞編輯部、國際新聞編輯部、對外新聞編輯部、新聞攝影編輯部、參考新聞編輯部和體育新聞編輯部。 在1999年建立新華網大型網站,成為新聞多元化網站。新聞圖片網路中心採用當前最先進的電子商務模式,將每天的國際新聞圖片製作成電子文本,通過國際網際網路將用戶和圖片作者整合、可視化的編採、製作、播發平台,為網路受眾提供即時的新聞和圖片。
新華社同時還出版數十種報刊雜誌,還是少數幾家可以採訪中共中央和國家領導人重要國務和外事新聞的媒體,擁有權威新聞的直接來源,被列入中央提高中國國際傳播重點扶持的媒體。不斷更新現有器材增加設備,還讓參訪團員,親自坐上主播台體驗一番,是趟充滿知性與感性的參訪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