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69 topbanner

正前位門診手術置換人工關節!不傷肌肉組織當天可步行

【記者陳世旺報導】隨著醫技發達,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可用微創正前位手術,不傷肌肉、韌帶、骨頭和深層組織,術後等麻醉藥退,即可獨立步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主任洪誌鴻,二年來用正前位手術置換膝關節、髖關節已達200例,8成術後可下床走路,7成當天出院,人工關節置換門診手術可和國際接軌,可開發旅遊醫療市場。

術中不傷 肌肉韌帶組織復原快

   洪誌鴻主任表示,近年來統合型治療及微創手術蓬勃發展,微創手術技術,不再只是皮膚傷口減少,更重要的是保留肌肉韌帶組織。洪誌鴻醫師利用微創手術技術及統合型治療(麻醉,針灸和復健),手術中不需傷害多餘的肌肉韌帶組織,不論膝關節或髖關節置換,約八成患者於手術當日就可恢復獨立行走的能力,也因為疼痛大幅降低,約七成病患於術後隔日出院返家休養。

健保給付!二年來200多位患者受惠

    正前位置換術健保有給付,減少住院天數和用藥,節省社會醫療資源。洪誌鴻醫師指出,正前位置換手術的發源地在美國,八年前發展到現在,已經有許多患者是以門診手術方式完成,免除住院流程,關節術後恢復快,疼痛少,功能好。

圖說:109年8月17日接受洪誌鴻主任正前位人工髖節置換,術後當天步行出院,術後10天扔掉拐杖去上班,同事驚訝

    中國附醫二年前,洪誌鴻主任引進到醫院,已經成功位200位患者置換髖關節和膝關節,雖然正前位的優勢很多,但是在保留的這些肌肉的同時,手術的視野狹小及困難度更是大幅提升。

   需要特殊的手術器械,甚至是造價昂貴的前位髖關節專用手術檯,更需要專業醫師來執行手術,面對較為複雜的病況,如果醫師需要更大範圍的手術視野,正前位進入相較後外側位及前外側位手術就不是好的選項。

術受當天下床走路出院 !扔掉拐杖令同事訝異

    44歲患者陳小姐,因為免疫系統問題,服用類固醇達5年,幾年後發現髖關節疼痛不已,經X光檢查,發現股骨頭壞死,一開始還可服用止痛藥物控制,但隨著股骨頭塌陷,疼痛加劇,走路須持拐杖。

    今年8月17日早上來醫院接受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洪誌鴻主任的正前位人工關節置換。下午麻醉退後,便恢復獨立行走的能力。手術當日傍晚,陳小姐便出院返家休養。10天後上班,走路正常,不需拐杖,令同事訝異。

   洪誌鴻醫師在髖關節是採用正前位髖關節置換,可以在幾乎不破壞臀肌的狀況下,完成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因為沒傷害臀肌,所以術後病患行走才會不痛,也才會穩定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