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腸道是人體免疫器官,腸道菌群分有益菌、中性菌及有害菌。細菌屬性會隨著身體變化而影響代謝。中醫大附設醫院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建議,若代謝不正常,可透過非侵入式的智腸檢iMe檢測,利用第三代基因定序技術分析腸道菌群結構,能夠準確檢測出低至萬分之一的腸道病原菌,提供治療和服用益生菌的參考。
圖說:中醫大附設醫院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右二】檢驗醫學中心院長薛博仁【左三】與患者合照
準確服用益生菌改善腹絞痛腹瀉症狀
41歲男子,外食居多,生病住院使用抗生素,出院後長期腹瀉和腹絞痛,接受中醫大附醫採集糞便的「智腸檢iMe腸道菌相檢查」:發現,腸道內有困難梭狀菌(弱性壞菌,多因抗生素使用造成大量繁殖,易具抗藥性)存在,造成腸道發炎而經常腹瀉,後續曾先生服用建議益生菌及多攝取高纖食物,調節菌群平衡,治療三個月後再次檢查,發現已不再檢出困難梭狀菌,且其他各菌群比例也有明顯優化。目前每日一次排便且正常,腹部也不再經常絞痛。
不可長期吃同樣益生菌應更換保持腸道菌生態
林文元副院長指出,困難梭狀菌全台盛行率約1-5%,是導致急性或持續性腹瀉的原因之一,甚至住院病人的困難梭狀菌盛行率高達20%,因長期使用抗生素,致使腸道正常菌叢減少,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困難梭狀桿菌開始大量繁殖,造成腸道不適發炎;一旦長期放任此腸道病菌,分泌毒素破壞腸粘膜,可能引發嚴重腹瀉,更嚴重會造成腸胃道穿孔,甚至休克發生敗血症。
林文元副院長提醒,民眾長期倚賴一般抗生素治療身體發炎等問題,可能導致整體腸道的細菌數量、多樣性與豐富度迅速下降,尤其對於缺乏維持健康必不可少的基石細菌如雙歧桿菌與乳酸桿菌,有害的潛在病原體則隨之增加,引發其他的感染疾病。
國人吃益生菌,林文源醫師建議不單獨吃一種,應不固定,換益生菌可保持腸道細菌生態的平衡,均衡營養和適當運動不可少。
智腸檢iMe腸道菌相檢測對腸道定期健康檢查
檢驗醫學中心院長薛博仁指出,人體中約有40兆的細菌微生物,腸道菌群分爲有益菌、中性菌及有害菌。常見有益菌為乳酸桿菌、雙歧桿菌;中性菌是數量較多的菌種,細菌屬性會隨著身體變化而改變;容易引發疾病的困難梭狀菌和沙門氏菌便是有害菌。
中醫大附醫的智腸檢,主要以十大腸道病原感染細菌分析,並可檢測目前市面上所有益生菌菌種在個人腸道含量分析,以及12項與腸道菌比例相關之疾病風險預測。智腸檢的檢測,是以細菌基因進行第三代基因定序技術的腸菌相分析-智腸檢,對腸道菌叢進行高精密與多元檢測,來分析腸道菌叢組成與發現潛在的腸菌叢群落結構變化。對腸道病原菌檢出率,智腸檢可達萬分之一。
薛博仁院長指出,腸道菌相與飲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例如喜歡吃壽喜燒伴隨食用生雞蛋,可能容易有沙門氏菌的感染;或是家裡的飲水來源不乾淨,也容易導致有類志賀鄰單胞菌的潛伏,伺機而動。透過智腸檢iMe腸道菌相檢測,進行腸道定期健康檢查,除了能及早治療,還可以幫助我們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提高健康生活品質。